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党刊视点】幸福栖居处 文体水长流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6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发布时间: 2025-08-19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8-19 105456.png

宁夏图书馆举办“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 宁夏图书馆供图

  每天早晨,宁夏亲水体育中心泳池碧波荡漾、水花翻腾,65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都会完成每日游千米的“必修课”。与此同时,宁夏图书馆门前候馆的队伍在晨光中安静延伸。这一动一静两个场景,恰是宁夏公共文体服务润泽百姓生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宁夏以提升群众幸福感为核心,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着力构建并持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从黄河之滨到六盘山下,一座座场馆拔地而起,一场场活动精彩纷呈,一套套机制保驾护航,公共文体服务的甘霖正深度浸润人们的寻常生活,滋养着塞上儿女日益丰盈的精神家园。

  筑基础广覆盖,织密文体服务硬件网

  让公共文体服务触手可及,夯基垒台是关键。宁夏将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坚持规划引领、资源下沉,倾力破解群众“去哪儿健身”“去哪儿活动”的现实之问。一张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公共文体服务“硬件网”越织越密。

  宁夏亲水体育中心是座现代化大型综合体育场馆,自建成开放便成为市民健身“打卡”胜地。其室内恒温泳池、专业篮球馆、羽毛球场、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今年上半年接待健身群众突破80万人次。与之辉映的宁夏图书馆,早已改变静默的书库形象,蝶变为集阅读推广、文化交流、数字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客厅,年服务读者超130万人次,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碰撞、精神栖居的温暖港湾。它们如同一颗颗明珠,闪耀在宁夏文体版图的核心地带,引领着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走出银川,文体普惠均衡的画卷在更广阔的土地上铺展。全区22个县(市、区)已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健身中心(体育场、馆)全覆盖。走进盐池县文体活动中心,标准篮球场、室内羽毛球场、多功能排练厅、图书阅览室等空间宽敞明亮,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文体广场上,崭新的健身路、灯光篮球场、乡村大舞台,让乡镇夜晚充满活力。这些遍布县域的公共文体阵地,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便能乐享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

  宁夏将文体设施建设目光投向基层末梢。一张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全面建成——24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78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星罗棋布,1368支民间文艺团队活跃其间,文化的种子在基层深深扎下根。同时,随着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工程的深入实施,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条件得到切实改善。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有体育场地4.1万个,总面积2559.4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1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平方米。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偏远乡村,群众推开门、走下楼,都能找到一方挥洒汗水的天地,都能找到一处浸润书香、欣赏艺术的角落。

  这张精心编织、不断延伸的“硬件网”,以其普惠性、均衡性和便捷性,有效回应了群众“去哪儿健身”“去哪儿活动”的热切期盼,为塞上大地构建更高水平、更暖人心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奠定了最坚实、最广阔的基础。

  优供给活形式,提升文体服务软实力

  有了好平台,更需要好内容。宁夏在盘活用好设施资源上下足功夫,着力提升服务内容的吸引力、活动的丰富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创新性,让“软实力”成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硬支撑”。

  宁夏图书馆早已超越借还书的传统功能。视障阅览室内,智能阅读设备辅助盲人读者用指尖“触摸”世界,图书馆里过大年、“4·23”世界读书日、“阅”游宁夏等系列活动场场爆满,形成了“全区联动、全民参与”的生动格局。宁夏图书馆负责人介绍:“今年,我们已举办讲座、展览等阅读推广活动近500次,目的就是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心中的‘文化会客厅’。”此外,宁夏图书馆精准服务覆盖78个分馆及服务网点,配套开展“文兴塞上”文化惠民系列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各级文化馆是群众艺术才华自由绽放的沃土。在这里,白发爱好者重拾艺术梦想,文艺青年踊跃参加公益培训班,各类声乐、器乐、舞蹈、书画、非遗技艺等培训课程常年火爆,名额常被“秒光”。群众性文化活动亮点纷呈,近几年,全区年均举办广场文化活动1500场以上,参演人员20多万人次,观众400多万人次。从过去的“送戏下乡”到如今的“百姓演、百姓看”,“我的舞台我做主”成为新风尚。

  宁夏亲水体育中心坚持低收费开放,晨练时段对老年人特别优惠,游泳培训项目惠及众多青少年。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全年无休,节假日还延长开放时间,就是想让更多人能方便地动起来。” 在筑牢普惠性体育服务基础的同时,宁夏的目光更投向壮阔的山川——着力将得天独厚的“山”“沙”“廊”“岸”资源,通过“体育+”创新转化为澎湃活力。“一地一品”战略下,贺兰山东麓运动休闲线等22个“国字号”精品项目脱颖而出,星空露营、黄河徒步、自行车联赛等活动蓬勃开展,壮美风光转化为动态体验,成为盘活资源、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引擎”。

  宁夏精心打造的一系列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正成为点燃全民健身热情的“燎原之火”。宁夏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吸引数万跑友畅跑宁夏、领略塞上风光,全区广场舞大赛点燃城乡舞动激情。各市县(区)因地制宜,农民篮球争霸赛、社区趣味运动会、亲子运动嘉年华等活动遍地开花。“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县级以上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近400项次,特别是创新策划以‘村BA’‘社BA’‘工BA’‘企BA’为主题的‘宁BA’篮球赛事体系,共举行2129场次比赛,吸引1.3万余名运动员参赛,观赛群众超140万人次。”宁夏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张荣安说。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融入宁夏人的生活。

  丰富多元、精准有效的“软”供给,如同汩汩清泉,让静态的文体设施真正“活”了起来、“火”了起来。指尖触摸的知识、舞台绽放的自信、运动挥洒的汗水、赛事点燃的激情,持续提升着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充盈的获得感和真切的幸福感。

  强机制促长效,筑牢文体服务保障线

  公共文体服务惠泽长远,离不开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宁夏着眼长效、健全体系,在政策、管理、人才、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文体服务更具韧性与潜力。

  宁夏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制定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区文体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深化公共文体场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推行理事会制度,积极吸纳社会人士参与管理监督,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公共文体设施的使用率、服务满意度、活动效果等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效”的良性循环。全面推行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尤其是上班族、学生族的多样化文体需求。

  实施基层文体人才队伍培养计划。通过“请进来、送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文化专干、社会体育指导员、乡村(社区)文化能人、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缓解基层专业人才短缺瓶颈。同时,鼓励和扶持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发展,使其成为服务供给的有力补充。

  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文体事业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积极拓宽投入渠道,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供给。鼓励企业、个人冠名赞助群众性文体赛事活动,有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格局。

  这套日益完善的体制机制,如同保障公共文体服务肌体健康运行、活力迸发的“血脉”和“筋骨”,为全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完善的设施、丰富的供给、坚实的保障形成合力,当文化的滋养与体育的活力深度融入寻常生活,幸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及、真实饱满的日常体验。塞上大地,一曲以人民幸福为主旋律的文体协奏曲正激昂上演。

  责任编辑:李旭


>>><<<
【作者】:本刊记者 李永红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6期